我听相声的时间不算长,数量也不多,对相声的理解就更是肤浅。这几年虽说参加一笑春秋票房活动,勉为其难的写过几个段子,但都纯属业余水平。所以对于怎样写相声,写成什么样才叫好,我是没有资格谈的。只是这几年有幸接触过业内的老先生,也翻看论坛内各位前辈的高论。我自己写相声的时候,时常想起老先生和论坛前辈所提到的关于相声的种种,感觉思路开阔了许多。因而大着胆子写了这个题目,只是分享一下我的个人感受。 全文谈论的观点,其中大多数是对他人言论的总结,少数是我的个人理解。年深日久,我也不记得哪句话是谁说的,因此便不一一列明,还望原创者海涵。 苹果砸中了牛顿,之后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,但伟大的是牛顿,不是苹果。如果我这篇拙文能起到一颗苹果的作用,那是我的莫大荣幸。 我目前能想到的有这几个话题: 一、试谈相声的主要矛盾 二、试谈相声的包袱设计 三、试谈相声的人物塑造 四、试谈相声的段落结构 五、试谈相声的捧逗关系 六、试谈贯口、快板、柳活等基本功 列这个提纲,只是为了防止自己犯懒。大话都说出去了,就算再不想动手,咬着牙也要写完。 一、试谈相声的主要矛盾 “主要矛盾”是我借用了马哲的一个术语,相声行话叫“驳眼”。但Bó Yăn究竟是哪两个字,我就完全不清楚。而且满嘴行话还有冒充内行的嫌疑,我就姑且称之为主要矛盾。 经典的相声往往都有着突出的主要矛盾。如《八扇屏》,是一个半瓶子醋的文人硬装学问家。风吹水面层层浪的上联,对万点坑的纠正,以及之后的大段贯口,表示“甲”其实有一些学问。而下联迟迟不出现,说明学问还不到家。而“乙”其实与“甲”很相似。能对出下联,却又不符合对联规矩,可见学问也很有限。这样的设置是非常合理的。两个半斤八两的伪文学家你来我往,矛盾清晰,效果明显。试想,如果“甲”真的一无是处,就成了纯粹的闹剧;如果“乙”成了真正的学问家,喜剧效果则会打折扣。 《报菜名》的主要矛盾,则是一个吝啬却又好面子的人怎样逃避请客。表面上是像让捧哏吃得更好,实际上从炖肉烙饼到干饭汆丸子再到窝头,菜越来越便宜。到最后听说只要说出菜名就算请客,就心安理得承认“我没钱”。“说大话,使小钱”,这是核心的矛盾。少了任何一个,效果都少了一多半。 这两段相声的一个共同之处,在于捧逗双方恰好是矛盾的两端,因此有着激烈的冲突。而有些相声虽然也存在矛盾,但只强调矛盾的一方,却缺乏矛盾双方的对攻。比如《多层饭店》,一方官僚作风严重,而“我”却只能逆来顺受,毫无反抗。再如《小眼看世界》,“我”不停的算计别人,而对方却高风亮节,不与我计较。缺少了矛盾冲突,这些相声的喜剧效果自然要逊色一些。 而另外一些相声则完全没有主要矛盾,这部分以80年代的歌颂相声为主。典型如《郝市长》,逗乐观众靠的是模仿售票员憋尿。再如《小鞋匠》,靠的是模仿结巴说话。讽刺相声其实也有类似问题,如《巧立名目》,实话实说,除了模仿奇怪的口音,真正立得住的包袱其实没几个。缺少了主要矛盾,包袱只能勉强挂在这个标题上,却生不了根。 说到相声写作上,我觉得应该是先有主要矛盾,之后再有相声。很多时候我们构思相声是先想到了一个题材,如谈论足球,庆祝奥运,抨击腐败份子,揭露社会乱象。但这些都不是矛盾,只是话题。奥运不是矛盾,热爱奥运而又好吃懒做才像是矛盾。腐败也不是矛盾,害怕公款吃喝曝光而又管不住嘴更像是矛盾。缺少了主要矛盾的结果,是写了一大段后却发现并不好笑,之后再人为添加各种小碎包袱,甚至靠三俗取胜。这个过程只会让人痛苦。 二、试谈相声的包袱 “包袱”这个词已经司空见惯,就不必借用其他的术语了。很多人说包袱就是笑料,按照我的理解,这两者是有区别的。笑料只强调结果,只要让人发笑的都是笑料。看到正在努力学步的婴儿,憨态可掬的宠物狗,或是穿了一身时尚服饰的老年人,我们都会忍不住大笑,但这些明显都不能说是包袱。 关于包袱,我认为对其最合理的总结就是“意料之外,情理之中”这八个字。当然还要加上一点,就是要好笑。 包袱首先当然是意外的,对于想得到的结果我们不会有任何反应。但很多笑料也是在情理之外的。最典型的应是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,如《大话西游》中古代人说英语,用林青霞的名字命名,唐僧与妖怪的对话等,都很好笑,但并不合理。 典型的相声中的包袱是典型的意料之外,情理之中。比如侯宝林《醉酒》中醉汉拒绝爬手电筒的光柱,观众以为是醉汉还清醒,知道爬不上去,结果却是怕上去了之后关了手电再刷下来,完全出乎意料,而醉酒后荒谬的逻辑却又很符合现实。 再如马三立的《讲卫生》,当“甲”提到自己胖了两斤,观众会以为是加强了锻炼或者注意了饮食,结果却是半年没洗澡,听起来夸张怪诞,但又不是不可能发生。假如改成胖了20斤,虽然更夸张了,但损失和合理性,自然无法说服观众。 这两处包袱最大的共同点是,所有夸张的、荒唐的笑料,在出乎观众意料的同时,又都有着合理的铺垫和解释。而不好笑的包袱,则既没有超出观众的预期,更没有合理的解释。比如《速笑诊疗所》,除了李金斗骂人和孟凡贵出丑,几乎没有任何可笑之处。 除相声外,许多其他优秀的喜剧形式也采取了相似的结构。比如周星驰的新篇《西游降魔篇》,一改过去纯粹的无厘头风格,很强调铺平垫稳。其中文章跳艳舞一段,很认真的铺陈了舒淇不会跳舞、周秀娜教不会舒淇只能贴人形符咒,符咒从舒淇身上掉落等情节,夸张却又合理。期间穿插了杨迪头上喷血的小包袱,而这个包袱又是舒淇跳舞失败的必然要素,可以说安排十分巧妙。反观近年大多数港产喜剧,说跳就跳,不需要任何理由,显得无趣而老套。 另一个例子是宁浩的《疯狂的赛车》,其中吃骨灰的一段算是最爆笑的段落之一,而在这之前导演铺垫了黄渤师父离世、没钱安葬只能寄存在庙里、警察出现导致台湾黑帮交易失败、泰国杀手挂坠被抢并且意外冻死、墓地的黑社会送葬服务、黄渤着急逃亡而提前出现,误认为台湾黑帮是墓地的黑社会,而黑社会误认为黄渤是毒贩等情节。这些情节环环相扣,互相交织,包袱不断,而最终引出吃骨灰这一必然结果,离奇的情节令人捧腹,巧妙的构思更让人叫绝。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,一个杰出的包袱除了有离奇夸张的结果,更应该有合理周密的铺垫。一个人在屋里全裸不是包袱,最多算是出丑。而像笑话中所说,一个人跟随秘书带回家,秘书说给他一个生日惊喜,在他以为桃花运来临之际,所有员工推着蛋糕蛋糕大喊surprise,而此人早已脱个精光,这才是合格的包袱。没有了铺垫,大概也就没有了包袱。 ![]() ![]() |
崔树恩 发表于 2015-4-22 06:25
刘大洋老师:作为业余作者能潜心研究相声理论,写出如此高深的论文,实在令人钦佩。这篇论文(部分)观点清 ...
dadako 发表于 2015-4-22 05:00
提议哏政部各级政委制定单行本便于群众学习。
我觉得说相声最大的难处就是要说人话的同时又不能只说大白话 ...
唧唧歪歪 发表于 2015-4-23 10:50
我一般先找底,底包袱安排好了,再往前倒推故事,当然,这是专指故事型的相声
崔树恩 发表于 2015-4-23 11:10
刘大洋老师:你说的我大致明白。我提的几个问题有点大,不好回答,你回答的很具体,受益匪浅。现在有两个问 ...
刘大洋 发表于 2015-4-22 23:03
很多东西我想得并不明白,也不够了解,只是说说个人想法,交流以下:
1,相声选材问题,就是写什么的 ...
Archiver|相声文海
( 备案号:粤ICP备05083239号 )
Copyright©2001~2018 中华相声,致力于相声文献收藏与作品评论,追求理性立场和独立品格的民间公益网站。
GMT+8, 2018-4-21 02:04 , Processed in 0.240359 second(s), 25 queries, Powered by Discuz! X3.1 , Gzip O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