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念马三立先生逝世一周年 (上台鞠躬) 甲:大伙儿都爱听相声。 乙:哎,没错。 甲:为什么大伙儿爱听相声呢? 乙:啊? 甲:主要是因为呀,相声能逗人发笑。哈哈一乐。清气上升,浊气下降,二气均分,气爽丹田。这样对人的健康有好处。 乙:哎,对了。 甲:注意啊!注意! 乙:什么呀? 甲:一定要注意身体健康。 乙:对。 甲:健康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。 乙:没错。 甲:你再有钱,再有权,再有势力,身体不好,一切也是白费。 乙:对。 甲:你说人哪。 乙:啊。 甲:人活这几十年。 乙:嗯—— 甲:生命有多么脆弱! 乙:是啊? 甲:可不是!你瞧现在,动不动又是癌症啊,又是非典啊,又是爱滋病啊,又是禽流感的,这些个病,无论哪个你得上,那都——悬! 乙:说的没错。 甲:你怎么样? 乙:我什么怎么样? 甲:你打算得哪个? 乙:哪个我也不得!没事我得那个干嘛?! 甲:就说呢。要是不想得病,就一定要注意身体。 乙:噢。 甲: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。 乙:嗯。 甲:注意环境卫生,不随地吐痰,不乱丢瓜皮果屑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勤洗澡,勤洗手,多泡脚,多挠头,不吃不干净的东西,多吃蔬菜少吃肉,多听相声少喝酒,平时多锻炼身体,跑跑步,打打球,舞舞剑,旅旅游,踢踢腿,甩甩手,饭后百步走,活到九十九。 乙:好嘛,这还赶辙哪! 甲:还要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。该工作的时候工作,该休息的时候休息。俗话说,“早睡早起身体好”嘛。 乙:没错。 甲:你看我。 乙:你怎么了? 甲:我就非常注意这一点。 乙:哦,您平时都早睡早起? 甲:哎,对啦。 乙:那您平时都几点起床? 甲:我呀?我每天四、五点钟我……就得起来。 乙:啊?四、五点钟就起来,您干吗起这么早啊? 甲:我……我去……我去……上早自习嘛。 乙:噢,起来上早自习。闹了半天,您还是学生呢? 甲:可不是嘛。 乙:您多大岁数了?怎么还学生呢? 甲:哎,对了,老……老生嘛。 乙:啊?老生?唱戏的? 甲:不是……是……老学生。 乙:噢……那您是哪个学校的学生啊? 甲:我呀? 乙:啊。 甲:我是内个…… 乙:啊? 甲:内个……葱……葱花大学的学生! 乙:啊?!葱花大学?! 甲:不是不是……是内个清……清华大学! 乙:好嘛,我听着象葱花大学。 甲:不是,我是清……清……清大的。 乙:青大?!庆大霉素? 甲:什么庆大霉素? 乙:你不说青大嘛? 甲:清华大学!我们内部都简称清大。 乙:啊?我还没听说过有这么叫的呢! 甲:哎,我们内部都这么叫。 乙:……那你在清华大学哪个学院啊? 甲:我? 乙:啊。 甲:哪个学院? 乙:啊? 甲:我在内个……“蛋清学院”。 乙:啊?清华大学还有丹青学院? 甲:哎,怎么没有,新成立的“葱花大学蛋清学院”嘛!这谁不知道! 乙:……噢,可能是说新近并进去的工艺美院。 甲:唉,对喽。 乙:这么说,您在北京上学。 甲:不,就在天津。 乙:……清华大学不是在北京嘛? 甲:不……我们在天津也有分校。 乙:清华在天津还有分校?这还真不知道……那你们校长是哪位呀? 甲:……你管这干嘛? 乙:不是,问问你们校长是谁嘛。 甲:我们校长啊?…………(模仿马老“张二掰”)倒霉孩子,你要倒霉你信嘛?! 乙:我问问你们校长是谁干吗要倒霉呀? 甲:嗬!我兹要说出我们校长的大名来,能吓得你尿裤子! 乙:嗨!至于嘛,谁呀? 甲:我们校长……怹老人家……姓……马……名讳是上三下立。 乙:上……噢,马三立呀?! 甲:你嚷嚷什么?!你嚷嚷什么?! 乙:谁不知道马三立是我们说相声的老前辈啊,他是你们校长啊? 甲:哎,对了。是我们(含糊不清地)“葱花大学天津分校”校长。你少见多怪! 乙:哦,备不住是同名同姓。 甲:对喽! 乙:那您平时都学什么功课呀? 甲:我呀?我是……专攻书法。 乙:对,人家是丹青学院的嘛。 甲:哎,每天我都得写,(模仿写字的动作)……写完了以后就拿出去卖。 乙:噢,您这作品还卖呢? 甲:嗬,你瞧,那玩意儿弄出来不就是为卖的吗? 乙:那您的作品在哪个画廊卖呀? 甲:……哎,你怎么知道我那块儿有发廊? 乙:什么发廊啊?!我问你画廊! 甲:画狼?不,我……我不画狼,我……我就写字儿。 乙:这位什么耳朵?!我问你呀。 甲:啊? 乙:平时你写出来的东西都在哪儿卖? 甲:噢,你问平时啊,平时……平时就在大街上卖! 乙:哦,书法家街头献艺! 甲:哎,对了,大街上人多,那玩意儿卖得快。 乙:噢……那……您这一天,能卖几幅字儿啊? 甲:几幅啊……我们不论幅! 乙:那论什么呀? 甲:论套! 乙:……论套? 甲:哎,我们那作品都一“套”一“套”的。 乙:哎,对,书法字画,裱好了都是一套一套的。 甲:哎,我看你挺懂我们这行?! 乙:嗨,我也就知道个皮毛。那您这一天能卖几套呢? 甲:卖几套啊?少了几十套,多了能卖百十来套! 乙:嚯!能卖这么多哪?! 甲:(谦虚地吹嘘)唉,不算多,也就是早晨起来卖一会儿。倒是都挺喜欢我这东西,经常排着队找我……求字儿。 乙:那您可发了! 甲:发什么呀? 乙:发财呀! 甲:发什么财?发什么财?一天到头也就赚个几十块! 乙:啊?卖几十套作品才赚几十块钱?……您这作品多少钱一套? 甲:……两块钱一套。 乙:啊?!才两块钱一套呀?!象人家大书法家启功那一幅字儿可就几万! 甲:我跟他比干嘛?跟他比干嘛?我这东西就是为工薪阶层服务的! 乙:噢,也许是书法家上街写对联儿的那种! 甲:唉,对了(Liao),经济实惠呀!你价钱定高了,谁买你的呀? 乙:对。那您这一套作品得写多长时间? 甲:多长时间啊?快了!快了!一般两分钟……我就能写一套。 乙:嚯!这么快?!那您这一套多大篇幅? 甲:多大篇幅呀,不大,也就这么大。(比划两手捏举东西状) 乙:您这一套怎么还这么拿着?(模仿)这是怎么意思? 甲:一套嘛,你可不得这么拿着嘛! 乙:(疑惑不解)……到底怎么个一套? 甲:一套嘛!连铺纸,带写字,全都弄完了裹起来,一整套的交给买主! 乙:……您给举个例子。 甲:比如说吧。 乙:啊。 甲:我正在路边儿这儿站着呢。 乙:噢。 甲:买字儿的人来了。 乙:哦。 甲:(模仿)“哎,师傅,来一套。”“好嘞!”马上我就铺纸。 乙:哦,铺纸,铺宣纸。 甲:什么宣纸啊,我们不铺宣纸。 乙:那用什么纸? 甲:我们用那个……那个……“面金纸”。 乙:啊?面巾纸?!擦脸用的那个?那能写字儿嘛? 甲:不是面巾纸,是“面金纸”! 乙:怎么个“面巾纸”? 甲:就是用面做的,金色儿的纸! 乙:啊?您这纸用面做的?还金色儿?洒金粉呀? 甲:洒金粉干嘛,金粉那玩意儿多贵呀! 乙:那你们用什么? 甲:鸡蛋呀! 乙:鸡…… 甲:我写字儿的那台子底下老点着个炉子,(以下模仿动作)做纸的时候先拿勺子舀一勺面糊往台子上一倒,就听“呲啦”一声,趁着热乎往上头打个鸡蛋,给摊匀了,翻过来,这“面金纸”就算做好了,然后放上镇纸(模仿放果蓖或油条状)我就拿着毛笔在上面写起来! 乙:噢,卖煎饼果子的啊?! 甲:谁说卖煎饼果子了? 乙:您让大伙儿听听,这不是做煎饼果子嘛! 甲:什么呀,什么呀,这是做纸,然后我在上头写字儿。(模仿刷酱的动作) 乙:噢,就这么写呀?这不刷酱嘛?! 甲:谁说刷酱了?谁说刷酱了?你看我这相貌仪表,风度气质,我象卖煎饼果子的嘛? 乙:……还真象! 甲:你才象呢!我们家是文化人出身! 乙:噢,你们家是文化人? 甲:哎,你算吧,打我爷爷那辈儿起就是! 乙:是啊? 甲:我爷爷做过“巡按”! 乙:嚯,你爷爷还做过巡按哪? 甲:那怎么了?! 乙:巡按那权力可是不小!你爷爷都做过哪儿的巡按啊? 甲:哪儿的巡案?嘿!地方多了! 乙:都什么地方? 甲:那些个大“庄”子,大“馆”子,……那他都“巡”过! 乙:……怎么个巡啊? 甲:就是这么巡呗。(模仿擀面状) 乙:噢,擀面的啊? 甲:什么呀?! 乙:那你这是什么姿势? 甲:这是我爷爷下去视察,一片儿一片儿的视察!(还是擀面的姿势) 乙:(模仿甲)有这么视察的嘛?这不是面案儿擀面的姿势嘛?这么个“巡案”啊?! 甲:你瞧不起人!你瞧不起人! 乙:甭废话,我猜你爷爷就是擀面的! 甲:哼!我们家还出过“状元”呢! 乙:就你们家还出过状元? 甲:哎。你怎么着! 乙:这是哪朝的事啊? 甲:哪朝干吗? 乙:不是你们家出状元嘛,谁啊?哪朝的事儿啊? 甲:不用哪朝……我爸爸就是! 乙:……这都不象人话!你爸爸……你爸爸多大年纪? 甲:七十多了! 乙:七十多,他赶得上那个年代嘛? 甲:怎么赶不上?怎么赶不上?他昨天还“状元”一回呢! 乙:昨……怎么状元? 甲:就是这么“撞圆”呗。(模仿拿一笸箩摇元宵状) 乙:噢,卖元宵的啊?! 甲:谁说卖元宵了? 乙:那你这什么姿势? 甲:这是我爸爸端着那……圆的……那腰带! 乙:啊?腰带啊?那叫玉带! 甲:哦……对!玉带!我爸爸是“状元”嘛,皇上赐给我爸爸的! 乙:跑这儿唱戏来了?这会儿还有皇上嘛?! 甲:唉,我爷爷“巡按”,我爸爸“状元”,到了我这辈儿,我爸爸说了,“小子诶!你呀,改改吧,干我们这行太累,你换个职业吧!”结果我就当了书法家了! 乙:得!他爷爷擀面,他爸爸摇元宵,到他这儿改了卖煎饼了! 甲:谁告诉你的?谁告诉你的?我们家真是文化人! 乙:(敷衍的)好好好,文化文化。 甲:你还没见过我写字儿那台子呢! 乙:(懒洋洋地)什么样啊? 甲:什么样?嗬!我那台子,那角儿上……那课本儿堆的,一摞一摞的! 乙:那是那果蓖! 甲:课本儿旁边儿放着我的文房四宝! 乙:还文房四宝呢! 甲:就我写字儿那笔,写坏了多少杆! 乙:那是蘸酱次数太多了! 甲:我们那墨……嗬,那颜色!那个亮! 乙:面酱可不亮嘛! 甲:还有我们那……砚……砚台,有好几个! 乙:对!有搁葱花儿的,有搁辣酱的! 甲:我们马校长,经常来辅导我们功课。(模仿马三立)“你这个纸啊,做得再厚一点儿”。 乙:薄了兜不住啊。 甲:“你这个,墨少点儿。” 乙:对,酱多了齁人! 甲:……你老拿我打镲!你瞧不起人!你瞧不起人! 乙:哼。 甲:你打听打听,你打听打听,有多少大人物曾经去我们学校参观访问,称赞我们学校有人才,好! 乙:就你们还接待过名人呢? 甲:那怎么了? 乙:都谁去过啊? 甲:香港有一位金庸,人称金大侠,又叫金圣人的,知道这人嘛? 乙:知道啊,金庸,查良镛,写武侠小说的那个。 甲:哎,对了,怎么样?他的小说你看过吗? 乙:看过。 甲:爱看嘛? 乙:爱看。 甲:金庸,这学问大吧? 乙:大呀! 甲:哎,金庸,这么大学问家,就曾经来过我们学校访问! 乙:是啊? 甲:唉,我们马校长陪同着金圣人参观。 乙:嚯!还挺隆重! 甲:金圣人来的时候,我们一帮同学都歇着呢。一见金圣人来了,“呼啦”,推着书桌我们就把金圣人围起来了! 乙:甭问,准是推着那车就抢生意来了! 甲:什么呀,书桌! 乙:(附和地)是啊? 甲:马校长叫我们,“别乱别乱!都站好,站好。今天呀,咱们很荣幸地请到了金圣人来咱们学校访问。咱们大家欢迎。” 乙:嗬! 甲:金圣人冲我们点头致意,然后说“尊敬的马校长,各位同学,大家好,今天查某很荣幸,能够来到贵校访问。” 乙:为什么呢? 甲:“众所周知,贵校历史悠久,声名远播,别具一格,独具特色。查某今天到贵校,就是想亲身体验一下贵校的‘风味’。” 乙:噢,想了解一下你们学校! 甲:金圣人对我们校长说,“马校长,我有个提议,不知尊意可否?”我们马校长说,“您请说吧。”金圣人说:“久闻贵校人才济济,藏龙卧虎,我想出个题目考一考这些学生,不知您意下如何。” 乙:哦,金圣人想出题考考你们。 甲:我们校长说,“金圣人您太客气了,能请您来敝校考较学生们的功课,那真是求之不得,您请出题吧。” 乙:嗬,你们马校长还挺自信!那这金圣人出题了嘛? 甲:出了。 乙:出的什么题? 甲:出的春秋题。 乙:春秋题?!嚯!这可够难的! 甲:可不是嘛。金圣人对我们说:“诸位同学,习字之人,一定要熟读古典文学,诗词歌赋,所以,今天我想出一道春秋题,请诸位对诗一首。” 乙:那这题目怎么出的呢? 甲:金圣人先念了首诗,“春眠不觉晓,处处闻啼鸟。夜来风雨声,花落知多少。” 乙:唉?这不是孟浩然的《春晓》嘛? 甲:嚯!这你也懂? 乙:这个谁不知道呀? 甲:对了,金圣人就以这首诗为《春》题,让我们对一首《秋》。 乙:嚯!这题目不容易! 甲:不容易得分是谁!我们同学,一听完题目,马上摩拳擦掌,准备答卷儿! 乙:嗬! 甲:先做纸,“呲啦——”“呲啦——” 乙:好嘛,又摊上了! 甲:我们马校长站在一边儿小声嘱咐 “诶,诶,诶,今天这纸颜色可得黄点儿啊!” 乙:对,让你们多搁点儿鸡蛋,款待金圣人! 甲:“好嘞!”,我们同学个个是争先恐后,先把纸做好,然后饮饱了笔,刷刷刷刷,一人对诗一首,往金圣人跟前儿一送,“金圣人,来!来!您、您来我这个!”“您来我这个!”…… 乙:瞧这乱乎劲儿! 甲:要不说还是人金圣人有涵养,有水平,冲我们一做手势,“诸位同学。” 乙:还同学呢?! 甲:“不要慌,大家的作品,查某一定会挨个儿品尝。” 乙:好嘛,这金圣人饭量还不小! 甲:碍着饭量什么事儿?! 乙:您不说品尝吗? 甲:什么呀,“挨个……鉴赏……” 乙:(敷衍地)哦,鉴赏。 甲:金圣人先拿起头里这个同学的作品(模仿咀嚼动作)“嗯……这个墨研洇了。” 乙:面酱抹多了! 甲:又走到下一位同学跟前儿……(模仿)“嗯,这个纸的脆度不够。” 乙:这是鸡蛋放多了。 甲:继续往前走……(模仿)“嗯,这个落款儿,朱砂重了些。” 乙:好嘛!辣椒放多了! 甲:走着走着就走到了我的跟前儿,拿起我这个,(模仿)“……嗯,好!好!!好!!!这是谁的作品?” 乙:问是谁做的。 甲:我赶紧说“我的我的我的!”(兴高采烈) 乙:(对观众)您瞧有这样的文人嘛?! 甲:金圣人上下打量了一下我,只见我浓眉大眼,面如冠玉,那真是大吃了一惊! 乙:啊?就您这模样还面如冠玉呢?您这叫“面如痰盂”差不多! 甲:金圣人问我们校长,“马校长,此位学生可是贵校高才?”我们校长回答说:“正是我葱花大学蛋清学院二年级研究生。” 乙:啊,就你还研究生呢?! 甲:金圣人拿着我的作品对我们校长说:“马校长,请看令高足这篇大作。” 乙:唔。 甲:“由始至终,一气贯通,笔力得当,笔法奇绝,行如游云,速如闪电,下笔之处,一笔不脱,犹如凤舞龙飞一般。” 乙:哟,这是说你写的好呀?! 甲:(骄傲地)那可不。金圣人又说,“诗中之妙句,并无半言抄袭前人,寻章摘句。字字乃珠玉之价,可谓千金难易一字矣。” 乙:喝! 甲:“常云:‘唐诗、晋字、汉朝文章’,今有高足一人,三代兼全矣。” 乙:哦! 甲:“唐有韩愈柳宗元,宋有三苏、欧阳修、曾巩、王安石等人,此乃唐宋两代八家之才子。至今识文之人无不称赞,能诗能文者,无不效仿。今有高足—人乃后起之秀,空前绝后之文章,盖世之奇才。惟恐那,唐宋两代八家之文章,身价落千万丈矣!” 乙:我说,这什么意思啊? 甲:他说呀,有了我这篇儿文章,象什么唐宋八大家,统统都得靠边儿站! 乙:啊?! 甲:校长说:“您老先生不要如此夸奖!何必这样奉承!想您老先生乃博学鸿儒,著作等身,天下之人无不敬仰,您老先生又有圣人之美称。小徒这篇陋文,词句不佳,字体不妙,难登大雅之堂,不足以寓高人之目。先生过奖,我师生惭愧无地也。” 乙:你们这马校长也够酸的! 甲:金圣人说—— 乙:又说什么了? 甲:“不然不然。自古以来,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,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正如我小说中之英雄人物,郭靖杨过令狐冲,俱皆出身贫寒,终成一代大侠。我看令高足气质不凡,稍加培养必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!”你听听!你听听! 乙:嚯!瞧这通夸! 甲:金圣人回头向我问到:“这篇文章果真是阁下大笔否?” 乙:问是不是你写的。 甲:我说“是我写的!是我写的!” 乙:瞧这高兴劲儿! 甲:金圣人说,“可否按此文章,再写一篇?“ 乙:这是为什么呢? 甲:金圣人怕拿错了卷子,所以让我再写一篇。 乙:看看是不是你写的。 甲:我说,“盐水煮花生——” 乙:这怎么讲? 甲:“小菜儿一碟儿!” 乙:啊?你就这么跟金圣人说话呀? 甲:这有什么?!当时我又“呲啦”铺了一张纸,拿起笔来,在上面刷刷刷刷是一挥而成! 乙:写得真够快的! 甲:写完以后,递给金圣人,“您再尝尝这套!” 乙:啊?! 甲:不是,“您再赏赏这一套。” 乙:噢,让金圣人再赏评赏评。 甲:金圣人一对比,是分毫不差,一点儿没错,不由得连连称赞:“妙!妙!(学猫叫)喵——!” 乙:这是干吗? 甲:不知哪儿跑过一只野猫来! 乙:好嘛,把猫都招来了,您这什么文章啊?! 甲:把猫踢开。金圣人又对我们马校长说:“令高足这篇文章,锦心绣口,字字珠玑,真乃不可多得之美文也!” 怎么样?!金圣人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词儿,没尝过这么好的东西! 乙:哎,我说,你这说了半天了,能不能把您这对诗在这儿给大家伙儿念念啊? 甲:念念我写的这文章? 乙:啊。 甲:没问题呀! 乙:您念念。 甲:金圣人出的是《春》,让我们对是是《秋》。 乙:啊。 甲:“八月为秋”,我写的是《八月》,啧,听着啊。 乙:诶。 甲:(郑重其事地)“八月……” 乙:好嘛,还带上口的! 甲:这是诗嘛,当然得上口了。 乙:哦,好好好。 甲:“八月十五——月儿——明!” 乙:唉?听着耳熟。 甲:“爷爷给我打月饼。” 乙:嗯?…… 甲:“月饼圆圆香又甜——” 乙:嗨! 甲:“一个月饼一片情……而已矣!” 乙:还“而已矣”哪?这不儿歌嘛?! 甲:哎,怎么了?怎么了?我爷爷教给我的。 乙:我说他爷爷是擀面的嘛,要不怎么能教他这《月饼歌》呢! 甲:金圣人看完我的对诗,激动得是连连拍手,“好!好!!据我看,不但那唐宋诗文不及,就是那魏晋王羲之老先生著有《兰亭集序》,天下行书第一,奇文盖世无 双。想那《兰亭集序》中之书法妙句,不过如此!”你听听!你听听!他说王羲之《兰亭集序》那写得好的地方,不过如此,跟我这差不多! 乙:那不好的地方呢? 甲:还不如我这个哪! 乙:这王羲之也得摊煎饼去! 甲:我们马校长说,“您老先生越发过奖。小徒既不敢比唐宋古人,焉敢比三国魏晋王羲之老先生?王老先生万代师表,人中龙凤,王老先生诚乃一龙,小徒草蛇不如。再者,王老先生冠绝书林,后人以‘书圣’称之。王羲之乃是书圣,小徒乃是……‘狗剩’。” 乙:……“狗剩”?! 甲:“狗剩遇见书圣,岂不以卵击石,而要玩儿完乎?” 乙:这都什么比方啊?! 甲:还没等金圣人说话呢,就听“叮铃铃铃……” 乙:什么声音呀? 甲:金圣人手机响啦! 乙:噢。 甲:金圣人打开手机“喂?喂?喂!喂?……靠!”(模仿金圣人,右手拿着手机,左手捂着耳朵,边走边找信号状。) 乙:好嘛,金圣人也用小灵通啊?!! 甲: “喂?……啊,我是金庸。噢,董先生啊,你好你好……哦……噢……可以可以……哎……对对对……行……好……再见。” 乙:打完了。 甲:金圣人打完电话,又走过来,向我们校长说道:“马校长,刚才是董建华先生的电话。” 乙:嚯!香港特首来的电话! 甲:“董先生告诉我他刚刚收到英国伊丽莎白女皇的照会,说英国正在全球范围内公开聘请一位“监国侯”,我看令高足才高八斗,贤良方正,查某欲保举他前去应聘,一来可以帮助中英两国发展友好关系,二来也可以让英国百姓了解我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,不知校长意下可否?” 乙:啊?就凭这首诗就推荐你去当监国侯了?! 甲:我们马校长一听,说“金圣人美意,我等恭敬不如从命!”冲我一使颜色,“还不赶快过来谢过金圣人?!”我一听,坏了,想不到今天刚跟金圣人见面就让他给我发到英国去了!英国这大老远的,人生地不熟,我可真是不愿意去呀! 乙:(急切地劝)唉,监国侯,那可是监理国家的侯爵!离摄政王都不远了!你就赶紧答应下来上任去吧! 甲:什么呀,不是那个侯! 乙:不是监国侯嘛?! 甲:是到英国去,一见有买主来,我就“煎”饼“果”子伺“候”! 乙:还是卖煎饼果子的啊! (完) 论坛讨论:
|
Archiver|中华相声
( 备案号:粤ICP备05083239号 )
Copyright©2001~2019 中华相声,致力于相声文献收藏与作品评论,追求理性立场和独立品格的民间公益网站。
GMT+8, 2019-2-18 18:28 , Processed in 0.086855 second(s), 18 queries, Powered by Discuz! X3.1 , Gzip On.